廣昌白蓮是子蓮類的一個特優品種,原產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以原產地而得名。廣昌白蓮栽培歷史悠久,據16世紀初明正德《建昌府志》和19世紀中期清同治《廣昌縣志》記載:“白蓮池在縣西南五十里,公元676—679年(唐儀鳳年間),居人曾延種紅蓮,其中數載變為白,于白蓮中得金范觀音像,后一年,白蓮又變為碧”(19世紀中期清同治《廣昌縣志》)!盎莅菜略谂d城鄉,唐儀鳳年間,居人曾延種紅蓮,數載忽變為白,延舍田為寺,后數年又變為碧”(19世紀中期清同治《廣昌縣志》)!鞍咨彸卦诳h惠安寺禪院之東,唐儀鳳年間,居人曾延種紅蓮,數載忽變為白,花瓣中得金范觀音像,延乃舍宅為寺,后數年又變為碧。宋熙寧間,長老智儂重修院寺,池中后產瑞蓮花,因建堂于池上,以表其瑞”(16世紀初明正德《建昌府志》)。 [1] 廣昌白蓮的種植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為公元8世紀,實際開始種蓮的歷史當可上溯到更早的年代。越族人有斷發紋身的習俗,人人身上都畫有蓮瓣紋飾。廣昌從地理范圍來看屬于古越族人居住和活動的地方,因此,廣昌種蓮的習俗可推算到公元7世紀中后期(唐“儀鳳”年)前。據考證公元1071年(宋“熙寧”四年),著名理學家周敦頤任知南康軍守(江西星子縣),鑿池種蓮,命名為“愛蓮池”,種植從廣昌引進的蓮花。到清代,廣昌白蓮種植已甚為普遍,縣志中有“滿縣花枝放呈祥”的詩句。1918年,日本派員對廣昌白蓮種植、加工、外銷做了系統考察,在東亞同文會編撰《支那省別全志》一書,書中贊譽廣昌白蓮為“蓮中珍品”。1936年5月19日《民國日報》載江西省運杭特產展品調查一文中稱:展出的白蓮“產品屬于廣昌縣,銷往長汀、廈門、漳州、汕頭、廣州、漢口、九江、南昌等地,并由香港轉銷東南亞國家”。
責任編輯:廣昌新聞網 |
版權所有:廣昌縣融媒體中心 技術支持:江西大江傳媒網絡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江西省廣昌縣解放北路25號
Copyright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備案: 贛ICP備10007520號-4 贛公網安備 36103002000106號
本站資料未經許可不得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