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本華北駐屯軍以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無端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這場蓄謀已久的侵略面前,中國軍民奮起抵抗,迅速形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掀起了全民族抗戰的高潮。
中國抗戰是在極為不利的條件下展開的,不僅自身實力不夠,初期還無法獲得足夠的國際支持。然而,中華民族具有不屈不撓、敢于斗爭的傳統,面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步步進逼,在可能亡國滅種的“最危險的時候”,全中國不同政黨、階層的人們,放棄歧見,毅然以弱抗強,勇敢抗戰。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為保家衛國付出了巨大代價,約有900萬人死于戰火,9500萬人成為難民,軍民傷亡總數保守估計約有3500萬人,中國人口損失總數在5000萬人以上,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6000多億美元。通過殊死抵抗和反攻,中國抗日戰爭最終取得了完全勝利,被日本割占的寶島臺灣得以收回,一洗往日奇恥大辱,中國人在抗日戰爭中,實現了自我救贖。
中國人民的抗戰,后來得到了國際力量的援助。中國人民與日本侵略者的頑強搏斗,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亞洲主戰場。在日本戰敗投降前夕,國共兩黨領導下的抗日軍隊,共抵抗了日軍57個師團,這個數字超過了部署在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的日軍總數。中國在本國國土與日軍的拉鋸戰,牽制住了日本陸軍關東軍主力,使其無法投入與蘇聯軍隊的作戰,使蘇聯避免了兩線作戰的危險。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如果沒有中國的偉大付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很可能要重寫,戰爭能不能在1945結束,也都難說。
國際社會也高度重視中國抗戰。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曾在致國會的咨文中指出:“我們也忘不了中國人民在七年多的長時間里怎樣頂住了日本的野蠻進攻。和在亞洲大陸廣大地區牽制住大量的敵軍。”在羅斯福等的邀請下,中國加入到反法西斯的同盟國集團,中國政府首腦還前往開羅等地,參與美、蘇、英、中四國協商并共同規劃戰后秩序。正是由于中國抗戰的世界性意義,中國在抗戰期間獲得了19世紀下半葉以來從未有過的大國禮遇。
撫今追昔,歷史無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中國不久就陷入內戰,無暇更多參與戰后事務,國際上對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貢獻,后來逐漸淡化。這種認為歐洲才是主要戰場的歷史記憶,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還原歷史真相,告訴世人中國也曾是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戰場,中國人要在這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摘自《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廣昌融媒 |
版權所有:廣昌縣融媒體中心 技術支持:江西大江傳媒網絡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江西省廣昌縣解放北路25號
Copyright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備案: 贛ICP備10007520號-4 贛公網安備 36103002000106號
本站資料未經許可不得下載